詮釋比喻的原則(以路十一5-13為例)

很多信徒因為不懂得詮釋比喻,誤解了比喻的意思,便對神的性情和聖經的教導產生誤解。

再談敍事釋經:格拉森事件(路八26-39)

今天來到一個長長的敍事經文,又是時候再談談看敍事經文的原則。今次這段格拉森經文,其內容、細節、場景、意涵等,都極其豐富。你可從中發掘到各式各樣的「觀察」,如耶穌的行動、耶穌的用語和語氣、對話的內容、耶穌的權能和事奉焦點;鬼的行為、說話、能力;被鬼附的人的表現、當時當地的人如何對待被鬼附的人;格拉森的地理環境、生活風俗;趕鬼後各人的反應、耶穌如何做跟進的工作;這事件帶來的後續影響。你可以想到更多,不斷把這清單延伸下去。這就是敍事經文既好玩又難搞的地方😂。

比喻的比喻(路八4-15,可四1-20)

撒種的比喻在耶穌所講的所有比喻中是很特別的,有人稱之為「比喻的比喻」(parable of parables)。在這比喻中,耶穌講出了為何他要用比喻來教導神國的奧秘,講出了我們應該用甚麼心態去聽耶穌的比喻,還有人們對耶穌教導(比喻)的不同反應。因此耶穌說:若不明白這比喻,便不能明白所有比喻(v13)。

從敍事經文認識耶穌(路七11-17)

當你再看記載耶穌言行的敍事文時,不妨多留意耶穌如何待人、祂的情感、神態、語氣、去更細膩的認識耶穌。你會更體會祂是與我們同活在塵世中的人,祂明白和關心我們這些平凡人,祂是有血有肉的人,而不只是高座在天上施行權柄的大君王。

簡介開放神論

簡單來說,經典神論(Classical Theism)相信神已預知/預定好未來的一切事情。而開放神論(Open Theism)相信未來是部分確定,部分開放的;在神已預定的部分是確定,而神沒預定的部分是仍未確定的,要待發生了才確定,所以有些未來對神來說也是不確定的。我相信開放神論比經典神論是更符合聖經的理解,也能更合理的理解神的預定、神的主權、人的自由、禱告是否真的能帶來改變等神學議題。

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絕對主義的錯謬

在後現代世界中討論倫理問題,常會引發激烈的爭論,而且持相反意見的人往往難以溝通,只能面紅耳熱的對罵。這是因為爭論的雙方抱持相異的前設,所以對表層具體細節的理解便會不一樣。在倫理學上,很多人都抱持道德相對主義或道德絕對主義,我認為這兩者都存在問題,因此便會引發難以解決的爭論。

在不同社會文化中對於罪的觀念都不同,那聖經的罪觀是普世適用嗎?

我在evan.hkccc.hk上的問題回應。
問題如下:「犯罪的概念是由社會和群體的共有價值觀結合出來,不同社會文化,對於罪的定義都不同,為什麼聖經對罪的觀點是全世界都適用?」